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课程 > 《“孟母三迁”带给我们的启发 ~ 于婉玲(北京)
“孟母三迁”带给我们的启发 ~ 于婉玲(北京)

已完结 “孟母三迁”带给我们的启发 ~ 于婉玲(北京)

106 人已学习 收藏 邀请海报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点击右上角进行分享

详情

目录

评价(0)

【课程详情】

《孟母三迁》读孟母

文/于婉玲


非常感谢周南老师今天如此巧妙的安排,也感谢梦婕老师邀请到马来西亚的黄少民老师与我们共同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孟母文化”。


我想今天应该是机缘成熟吧,本来此时的我应该参加一个心理学方面的分享,但是突然收到改期的通知,所以我还是非常幸运地听到了黄少民老师对于孟母文化的一些领悟和实践中的言行!


图片7.png

 

那么我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内容是在山西也就是孟母的家乡,为孟母树立起的一座36米高的铜像。


我们大家可以先领略一下孟母的容貌,孟母的相貌十分庄严,充分显露出一名女性的端庄、儒雅与稳重!孟母的眉、目,包括她的面部轮廓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的孟母应该就是雕像中所呈现出的样子......


孟母是我们中国古老文明的智慧象征,具有一名杰出女性的最高思想境界,同时也是中华母亲的典范形象!


孟母的身影与智慧就像是一道荣光,为我们今天的母亲们指引了一个方向......


自己经过最近十年的学习与领悟,感觉到自己在做母亲这个角色的时候,孟母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 


在我遇到困难和逆境的时候,孟母的智慧就是一道荣光,它指引着我,好像用某种方式在提醒着我:“不要放弃…不要气馁…不要懦弱…一定要坚强…要勇敢…!”


那么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当中,我会有一种坚定的信心,这也是我的信仰赋予我的一种力量!所以,我自己会用一颗真诚心感恩于孟母!


我自己对于孟母本人的文学修养,包括孟母的人生格局和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有着十分深刻的领悟,包括在身体力行当中的实践积累也是人生历练中的宝贵经验。


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北京人,那么今天在这个殊胜的时刻,我可以感受到在异国还有诸多华人如此钟爱我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此关注孟母、了解孟母,我觉得对于我日后的践行也是一种激励!之前我根据自己的学识与实践,将自己定位为是一名孟母文化的研学者与实践者。


我所了解到的孟母教子,其独特之处有如下四点:


   第一点:作为家长父母,我们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第二点:我们要通过实践教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熏修,表达出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人为万物灵,我们有具有最高的智慧,我们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我们享有人间最殊胜的礼和最玄妙的乐,那么进一步讲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他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就是因为我们会学习、我们会更加了解自然规律、并且会运用文字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做通透的自我,这就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最大的一个差异。那么我们人类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


   我们的智慧就是体现在我们运用文化,运用学习的积累,与动物加以区分,这是人类生存在人世间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功课;


   第四点:就是作为我们人类也许是父母的角色、也许是孩子的角色、也许是老师的角色,但不论我们从事的是何种职业,我们要大量的阅度......

    

   我自己在阅读方面的积累是从最早的家训、圣贤书籍《大学》、《中庸》到一些有关于信仰哲学方面的书籍、人物的传记、以至于到后来的古琴的琴谱,古琴的发展史,目前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我都有读,有些内容我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反复阅读。


读书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感受和收获就是自己人格修养上的提升,并且对于孟母我自己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所以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多元化的见闻,从而提升我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和鉴赏能力。


关于《孟母三迁》,在我们今天当前的教育环境里面,其实在许多城市里都上演着,我们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做到优秀!那么有些家长就真的是一门心思地想培养孩子成龙成凤光宗耀祖,所以他们不余遗力地动用大量的资金、财力、物力、人力,一心在寻求着心目中理想的学区房,盲目争抢着人云亦云的“名校”,因为在多数家长的心目中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通过搬家这个形式来效仿孟母的行为,从而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孩子。


就我个人体悟而言:“当然居住在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区域里面,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个是值得我们去称赞与提倡的,但是现在有一些现象与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比如说我们动用了老人的养老钱,去刻意为孩子谋划一处学区房,或者说我们执意要求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让他学习诸多的兴趣班儿,从中去寻求我们自己的一种满足感,去填满我们作为父母的欲望心或者是虚荣心,我觉得这不是孟母最初的初心和孟母所希望看到的社会现状......


所以大家对于孟母搬家的理解,不要仅仅停留在搬了三次家的表象上。其实,孟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是在具体的生活细节当中教育孩子感受世界、感受人文、 感受生存的苦难、 感受什么是礼、什么是乐,何为人世间的君子风范......?我们身为人的存在,首先要懂得生活......


为何孟母可以通过她的言行教化培养出-亚圣孟子,因为孟母是用自己一生的心血,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气魄来教化孟子,孟母见解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具有个性上的坚强与独立,并且具备一种坚贞不屈的女性特有的气质。


在我的心目中,可以用简单的六个字来形容孟母,那就是“看得破、放得下!”


所以当今天很多的父母们非常焦虑,非常郁闷,为学区房而苦恼、烦闷的时候,四处求缘、攀缘的时候,为孩子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而抱怨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焦虑、甚至会出现扭曲的心理现象,他们会产生自卑与愤怒......同时他们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孩子,但是我认为大可不必。

    

    因为《孟母三迁》的典故,最终告诉我们的是传承2300多年的孟母与孟子,向我们后人表达了只有贤德才是永远流传的真理,不是学区房、不是资产、也不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一切物质、或者说是取决于我们个人的私欲,去执着追求的某种的妄想中的事物…诸多世间人所拼命崇拜的、相互之间攀比的、追求的种种名气与物质财富都不是永恒的,只有贤德的精神,只有贤德的精神才能赐予我们每个人无限的力量和隐形的巨大的人类智慧潜能。


在我自己的学习实践之中一位老师曾经讲到:“我们要效仿古人,虽然我们今天穿着不同,可能我们的饮食习惯包括我们的生活习惯,多少都有一些不太相像的地方,但是我们的心没有变,这也就是说‘初心不变’,我们要做到与古人无痕衔接…!”那么如何做到无痕衔接?


我想在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叫做“口传心授”。那么如何做到真正的“口传心授”呢?


我想孟母的形象一直都是存在着的,孟母的精神也一直都存在着,孟母之所以可以作为一名女性-母亲典范流传至今,说明她心怀大爱,心怀天下!她不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她的一生不是放任自流的苟且,所以今天我们更多的女性,更多的母亲们,我也希望借此机会让大家能够通过我本人的认知更加清楚地了解孟母,更深一层次的去解读孟母,学习效仿孟母!


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书育人之事,我们的理念总会浮现出“传道”、“授业”、“解惑”的文化字符,此次,我还提及了“口传心授”的理念,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导学生和孩子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那什么是理解能力呢?


就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如果说我的心是清净的,但是对方的心却是浮躁的,焦虑的;如果说我的理念是宽容的、我用心是真诚的,但是对方却顾虑重重、疑心重重、猜测不断的;如果说我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善良的、是无欲无求的,那么对方如果是贪婪的、利欲熏心的;如果说我的心胸是大爱的,而对方的心是狭隘的,那么两者之间能够做到“口传心授”吗?

    

    如果说我们在人世间,作为一个人,以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把我们自身的这些缺点修正…不断的修正…每天都要加以修正的话,我想我的志愿,我愿意成为一位清净的,宽容的,真诚的,善良的,无欲无求的,心怀大爱的一个孟母文化的研究与实践的践行者!

   

    根据多年的自我学习与自我修正的实践经验,我想在某一个层次的信息领域当中,我希望我可以做到无痕的衔接,我愿意摄受到更多的“口传心授”的能量,并且运用这个理念来赋予我今天的这个角色,从而滋养我今天的这种生命力,使我这种生命更加的鲜活。    


    近些年来,在孟母的这道荣光的引领之下,我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都在不断的深入,因为目前我仍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所以我也希望更多的女性和母亲们,可以加入到这种自我主动的学习状态当中来......


     在此,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个案分析】: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二年级孩子的家长会,当时是一位30岁出头的女老师向家长们传达着班里孩子们的情况和期末考试的指导精神,班里有一些孩子的确比较调皮,学习上很难管教,老师对他们也是十分的头痛......


那么这位女老师,她的言辞比较有力量,她在管理孩子方面也有规矩,也懂得守规矩,有着自己的方式和方法!那么最后在考试这个问题上老师跟我们也是畅所欲言,说出了她的心声,当时这位女老师非常焦虑地告诉我们:“期末考试大家要重视,家长要重视,要催促孩子,要督导孩子,要看管孩子,还有就是考试的题量是一年比一年增加,这个我作为这个多年的老师深有感触,我们一直在提倡减负,但是考题的数量每年都在加大,知识的难度也在曾大......!”    


老师真是苦口婆心的给我们一遍一遍地重复、强调着考试的重要性、分数的重要性、以后升学的重要性…当时空气里充满了紧张的竞争气氛!


当时这位女老师还没有成为母亲的角色,接下来老师讲到:“以前,我就想等自己有了孩子,我就让她在适当的年龄去玩,童年应该是美好的,不报兴趣班,但是后来随着我参加工作的深入了解,我感觉不行…这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抓紧培养,上小学之前我就要给他报班补功课,要不然就会输在起跑线上…那现在针对目前教学的考试内容,由于近年来的考试题量的加大,题目类型的增多,如果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绩不报课外班儿补课是不行的,我现在是没有孩子,一旦有了孩子,我一定是自小就要培养他,一定要从胎教上就开始注重培养我的孩子,就要开始抓好教育,这项任务一定要抓牢抓实,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培养好,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站在讲台上的年青女老师滔滔不绝,对于考试的问题确实是十分的上心,对孩子呢也是非常的负责任,但是同时有一点我观察到了这位老师,她由于自身体质的原因,一直没有怀上自己的孩子。    


所以当时我想到:这么优秀的一位老师,对于自己班里的这些小孩子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上心,但是在培养孩子方面她表现出的焦虑与无助......我不敢苟同......为什么呢?   


首先,老师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还不能够感受到有了孩子之后,作为母亲身份的变化,从而衍生出思想和情绪上的转变,包括人生价值观、自我心理成熟程度、人伦关系等等诸多方面的微妙变化,自己没有亲身经历感受过,所有的“想法”不过是暂时的妄想而已。    第二点,现在由于生存生活各方面压力的问题,某些女性在怀孕的这个事情上也是费尽周折,我很同情,但是也很无奈,因为这是个人的家庭生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当时望着老师紧锁的眉头同她眼神中的那种无助......


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她身心中的那种不安与焦虑,可我当时想到的是:“老师如此焦虑,她能怀上孩子吗?”


 如果说我们今生(目前)与孩子无缘的话,我们现在的焦虑是为什么呢?我们如此的焦虑,传递给他人的信息与能量是什么呢?如果说在学校的老师都如此的焦虑与无助,那么我们现在这些做家长的会不会迷茫呢…?那孩子们呢,这些幼小的孩子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与“知见”置入到自己幼小的心灵体质呢?有些小小年纪就佩戴了近视眼镜......他们会怎样看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目的,又该如何接受这种充满焦虑的社会现象呢?


“不论我们的角色是什么,我们在哪一个国度生活…那么在当下,我们不同的国别,在同一个时间段,通过网络,可以借助于一个健康的平台做交流分享,共同进步…我觉得就是最好的,也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也是当下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开心的事情。”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受、体悟,学会活在当下的生活理念!古人的典故,其中的哲理与寓意一点儿都不老,根据我们今天的生活状况,如果深入学习的话,真的会发现他们是鲜活的,我们是可以沟通的,我们可以将内心清净的理念运用实施于当下的生活之中,我们只不过是穿着的服装变了,可能是职业有了变化,但是其他的永远都不会变......   


 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我们中国人的历史是世界人类的历史,因为我们是东方的智慧之星,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人类历史的文明史。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发心,去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去多读一些书籍,多了解一些历史人物其内在精神层面,用这份领悟,我们再去多感受那无痕衔接的时候,我想我们中国繁荣富强的道路永远是无穷无尽,蒸蒸日上!只需我们去努力就好了,我们没有必要焦虑,也更不需要去抱怨,我们也不需要卑微、懦弱,我们只是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我们这一代人是孩子们的铺路人,所以我们的社会氛围肯定是越来越好,而且在教育方面资源是公平的,有些人会质疑为什么是公平的呢?


 当然有大城市或者说有小地方的这种差异,或者说是分为国内和国外的差异好,那我之前说过,孟母这个人用六个字来形容是“看得破,放得下”。那么,现在我们作为家长,我们看得破吗?我们放下了吗?    


 总之,无论是《孟母三迁》的典故或者说是《子不学断机杼》的典故,它们表达的是什么呢?它的精髓理念要传递给我们当今的这些女性或者母亲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的教育观点和理念呢......    


 答案是“因果”教育!“因果”教育在我们人世间,在我们这个地球村的空间内,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不论我们的肤色是什么,不论我们今天生活在哪里,不论我们今天的职业是什么,不论我们今天在物质上是贫穷还是富有,因果教育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在我们世世代代子孙当中,我们受到教育的机会一定是均衡的,是平等的......   


在此,我用一首中华古韵诗词《儒风教子》来表达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传承的重要意义:

                

曲度式七言律《儒风教子》

孝传千古儒风乘,私慝逆违末道更。

仁慈义结世家旺,吝啬贪嗔孤冷清。

太平贞净寻音度,祥瑞火光浴凤鸣。 

身安五浊泣空恨,教子情深心意诚。


当下,我在北京祝愿全球的华人们都能有一天因为孟母文化而聚,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聚,为我们中国的伟大复兴梦团结在一起......


身为一名中国人我真的感到十分的骄傲与自豪!

                      

 2020年6月28日

     婉玲·北京


图片5.png

图片1.png

致力于建设“普惠制”家庭教育非营利性互助学习组织


每周日晚间20:00-21:00

联盟都将在线组织一个有关家庭建设的主题沙龙

分享给热爱家庭的朋友们


扫描下方二维码

申请加入“与爱同行(全国)会员群”

免费参与周日在线沙龙分享

结交生命中更多的良师益友!

微信图片_20200205101147.jpg

图片2.png



“孟母三迁”带给我们的启发 ~ 于婉玲(北京)[1课时]

综合
好评
0%
  • 综合评分5.00
  • 内容实用5.00
  • 通俗易懂5.00

于婉玲(北京) 总共6个课程

于婉玲 · 北京

  • 与爱同行家庭教育联盟发起人

  • 孟母文化研学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

  • 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关系研学人

  • 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倡导者

  • 母亲的力量光荣形象代表


微信图片_20200425140655.jpg


于婉玲老师多年研学孟母文化,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她倡导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关系建设,推广社会公益文化事业,以身作则母亲的光荣形象。她同时爱好古琴和诗乐,经常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近些年来,她在传统文化和女学教育领域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


微信图片_20200425140611.jpg

微信图片_20200425140533.jpg

微信图片_20200425140617.jpg

微信图片_20200425140634.jpg

微信图片_20200425140705.jpg

微信图片_20200425140648.jpg

图片5.png图片3.png


联系方式

电话:4000-8811-07

微信公众号

VIP特权
微信客服
微信扫一扫咨询客服